新闻动态

他是科举史上最强状元郎,连苏轼都感叹“百年内无人望其项背”_王十朋_老百姓_粮仓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4:52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科举考试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,无数读书人挤破脑袋都想通过这个考试当上官,改变命运。这玩意儿从唐朝开始流行,到了宋朝更是火得不行,成了选拔人才的黄金通道。

在这么多状元郎中,总有那么几个超级厉害的角色,但有一个家伙,却让大伙儿一致公认是史上最强,连鼎鼎大名的苏东坡都惊叹地说:“百年内没人能追上他的脚步。”

这个主角儿呢,就是王十朋。听着普通的名字,但他在历史上的名头可不小。宋朝那会儿,科举考试规矩多如牛毛,王十朋就能在这种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,成为状元,靠的是啥?可不只是死读书,而是他的博学多才和不凡本领。

从草根到状元之路

王十朋的起点并不算高大上,他生在宋朝的浙江温州一个普通家庭,那地方山清水秀,但读书氛围却浓得很。1112年他出生时,正赶上南宋初年,政局还不算太平,但小十朋却从小学会了爱书如命。

展开剩余84%

他爸妈供他上学可不容易,好在天资聪慧,加上勤奋努力,没几年工夫,十朋就成了村里的“神童”,整天抱着诗词和历史书啃得津津有味。

科举考试不是容易事,南宋的考场竞争激烈得很,录取名额有限,考的内容却包罗万象:从经典的《四书》《五经》到实用政论,王十朋样样精通。他一步一脚印,终于在1148年36岁时跑去京城临安参加考试。

那会儿的考试得先层层筛选,王十朋靠着自己肚子里装的学问和敏捷思路,一路过关斩将,最后在金銮殿前的殿试中拔得头筹,成了新鲜出炉的状元郎。考中状元可不是终点,反而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位王十朋的过人之处。

状元郎为官之道

考中状元只是起点,真正考验王十朋能耐的舞台,是官场。在南宋朝廷当官不容易,皇帝赵构那会儿才摆脱“靖康之耻”没多少年,一边要和金国打交道,一边又得收拾国内烂摊子。

王十朋被派到地方上当官,他头一站就去了浙江绍兴。这地方豪门大族盘根错节,老百姓的日子紧巴巴的,前任官员见了都绕道走。可王十朋偏偏不怕,他一上任就干了件轰动的事,整顿粮仓、打击囤积居奇。

当时富商勾结小吏,把救济粮都捂在仓里高价倒卖,农民闹饥荒都找不到米下锅。王十朋亲自带人把粮仓查了个底朝天,该放粮的放粮,该治罪的治罪。百姓拍手称快,土豪们恨得牙痒痒。

有人偷偷在衙门口贴骂他的纸条,他看了反而笑道:“他们越跳脚,越说明咱们戳到痛处了!”他这刚正不阿的脾气,让他成了百姓嘴里的“铁面王”。但这股子韧劲儿不仅用在惩恶上,还在疏通河道、兴修学堂这些实打实的善政上。

苏轼口中的百年独一档

王十朋的厉害之处,还不只是做官为民。你可能会好奇,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,王十朋是南宋的状元,两人咋扯上关系?原来啊,在苏轼去世后七十五年,王十朋才考中状元。苏轼那句话,其实是他读王十朋早年诗集时写的惊叹。

这事说来挺有意思,当时有人给苏轼献诗稿,其中几首署名“王十朋”的作品写得特别出彩,那种文字里的灵气和深刻见解,让苏轼惊叹不已。后来他在《东坡志林》这本书里记载了自己的震撼:“此文如金石掷地,百年之内恐无人能追其光芒。”

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客套。苏轼自己也是科举顶尖高手,看文章眼光毒得很。他这一锤定音的评价,直接把年轻的王十朋抬到了文坛聚光灯下。

等王十朋后来在科举考场上横扫千军,大伙儿才恍然大悟:原来苏轼早就看破了这颗新星的潜力。这背后折射出王十朋的硬实力,他的学问不是死板的八股套路,而是充满洞察力和鲜活生命力的真学问。

气节与智慧

官做得越大,肩上的担子就越重。宋孝宗时期,北伐收复中原的呼声高涨,当朝宰相汤思退却主张求和。眼看一场大战就要打起来,王十朋当场站了出来。

他给皇帝写的奏折字字铿锵,打仗不能光凭热血,得看粮草足不足、军队稳不稳、民心齐不齐!金国如今虽弱却不能轻视。这番“谋定而后动”的进谏让满朝哗然,连主战派都不得不服气他分析得周全。

事实证明他看得深远,宋孝宗后来发动的隆兴北伐,就是吃了冒进的亏。皇帝因此对他刮目相看,把他提拔去当礼部尚书这个要职。他在这个位置上干得最漂亮的事,是改革科举规则。当时的考生只盯着考题押宝,对民生经济一问三不知。

王十朋大手一挥,以后科举加考策论实务题!从黄河水患治理到边境贸易矛盾,考生必须拿出接地气的方案。这个颠覆性改革,逼得读书人不得不走出书斋看天下,后来南宋的范成大、杨万里等实干名臣,都得益于这套新规矩。

王十朋用行动证明,状元之才不只是会考试,更要解天下难题。

风流散去香如故

历史常跟我们开玩笑,能臣的结局不一定是风光无限。王十朋70岁那年,主动告老还乡回到温州。离开时两袖清风,箱子里只有书稿和旧衣裳。但老百姓没忘记他。

他前脚刚踏上温州码头,后脚就有闻讯而来的乡亲把路堵得水泄不通。有个卖菜的老婆婆挎着篮子非要塞给他新摘的青菜,抹着眼泪说:“您当年救下的粮仓,救活了我全家六口啊!”

王十朋回乡后也不享清福,转身就投入梅溪书院的开办。院墙上刻着四个大字:读书报国。这成为南方学子争相传诵的精神图腾。仅仅三年后他病逝于温州,皇帝追封“忠文”谥号。

消息传开,连昔日政敌都叹息少了一根顶梁柱。而在他死后的南宋书院里,考官总爱以他的策论为范文,孩子们朗朗诵读他写下的“天下兴亡事,莫作袖手观”。

苏轼那句评价,在二百年后依然被学者们反复提及,因为它穿越了时间尘埃,道破了一个真相:能在科举里脱颖而出的算人才,但百年不遇的状元郎,是用一身肝胆在青史上刻下印记的厚重灵魂。

至今温州苍南还立着王十朋祠堂,里边最显眼的匾额上,端端正正写着“千年温故,一榜无双”。这八个字,或许才是对“最强”二字最好的注解。

发布于:江西省

相关资讯